麻疹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由麻疹病毒引起,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和呼吸道分泌物飞沫传播。在我国,5岁以下的儿童是麻疹的好发病人。
1. 前驱期:这个阶段一般持续三四天。表现为发烧,同时有咳嗽、打喷嚏、流鼻涕、喉咙疼痛、咽部充血等类似感冒的症状。眼睛也会出现结膜充血、畏光、流泪等表现。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在患儿口腔内两侧的接近第一臼齿颊黏膜上,出现0.5-1mm大小的白色小点,在小点周围还有红晕,即麻疹黏膜斑(Koplik斑,柯氏斑),对于早期诊断麻疹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2. 出疹期:在这个阶段,将陆续开始出现皮疹,一般是在发烧的第四天左右,持续三五天。皮疹最早出现在耳后、发际,渐渐蔓延至颜面部、颈部,再由上往下波及胸腹部、背部、四肢,最后达到手掌与脚底。除了有皮疹之外,在出疹的高峰期,患儿会发高烧,严重的还会出现肺部病变、肝脾轻度肿大。
3. 恢复期:麻疹属于自限性疾病,当出疹三五天之后,体温会慢慢下降,全身其他症状也开始有所减轻。按照之前出疹的顺序,皮疹依次消退,不过会留下淡褐色的斑,同时会有脱皮的表现。这个阶段大约持续一到两周。
麻疹的病原是麻疹病毒。人类是麻疹病毒唯一感染宿主。
1. 麻疹属于自限性疾病,目前对于麻疹尚无特异性抗病毒治疗。对于症状轻微的麻疹患者,医生会建议家长在家中为患儿隔离、口服药物治疗;
2. 对于症状较重或伴有合并症的患儿,医生会将其收入院治疗。
1. 一般治疗: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的液体摄入;
2. 对症治疗:对症退热;
3. 抗病毒治疗:对于免疫受损的患儿可用抗病毒药物;
4. 合并症的治疗:合并细菌感染时会用抗生素抗感染。合并喉炎、肺炎、肝炎、淋巴结炎等会加用相应治疗。特别是小婴儿麻疹非常容易合并肺炎,会产生比较严重的症状:高热、咳嗽、呼吸困难,必要时给予人丙种球蛋白支持治疗或者呼吸机呼吸支持
5. 中医中药治疗:加用中药有助于清热解毒透疹,对疾病有辅助治疗作用。
1. 麻疹病人是本病唯一的传染源;
2. 从潜伏期末到出疹后5天,病人均有传染性;
3. 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和呼吸道分泌物飞沫传播;
4. 易感儿童接触麻疹病人后并不会马上发病,潜伏期9-14天。较大儿童患麻疹后症状会比小年龄儿童更重;
5. 而且麻疹病人较易合并喉炎、肺炎、中耳炎、胃肠炎、肝炎、肠系膜淋巴结炎等。麻疹脑炎虽然不常见,但是一旦出现,常常会留有后遗症。
1. 室内应保持空气新鲜、通风情况良好,但注意不要让患儿直接吹风,以免着凉;
2. 患儿的眼、口、鼻等分泌物中都含有病毒,因此在此期间要时常清洗这些部位,注意保持清洁卫生;
3. 患儿的眼睛不能受强光刺激,白天阳光强烈的时候应当拉上窗帘,遮挡强光;晚上要选择光线柔和不猛烈的灯具,或者覆上灯罩;
4. 出疹期的患儿体温可高达40°,这个时候应当酌情选用小剂量的退烧药,以免对神经系统造成损伤;
5. 剪去患儿的指甲,以免其因为忍受不住皮疹的痒感,将皮肤搔破,引起感染;
6. 给予患儿富含蛋白、营养多元的饮食,要做得清淡一些,容易消化,最好能够是流质或半流质,如鸡蛋羹、牛奶等。同时多吃新鲜蔬果,补充维生素,以利于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7. 当患儿出现咳嗽、咳痰的症状时,可以拍拍孩子的背部,帮助其将痰液吐出来。假如咳痰不顺畅,可以让患儿服用小儿专用的化痰药物,同时鼓励孩子多喝水。
1. 隔离患者。患者一旦确诊,应立即进行隔离;
2. 麻疹流行期间尽量少带孩子去公共场所(尤其是医院),少串门,以减少感染和传播机会;
3. 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不挑剔食物,多喝开水。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抗病能力;
4. 自动免疫:8个月以上未患过麻疹者均应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接种后12天左右可产生免疫力,即使得病,病情也较轻;
5. 被动免疫:在麻疹流行期间,对没有接种过疫苗的年幼、体弱易感者,在接触患者5天以内,肌肉注射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可能免于患病或减轻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