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在整个第2年期间,有时非常地独立,有时又强烈地依附你,这种情况通常摇摆不定。此时,他仍然不能完全理解他是一个独立的人,可以与你以及世界上任何一个人分离。尤其是疲乏、生病或者恐惧时,他需要你的安慰,帮助他驱赶寂寞。
他的情绪似乎一会儿一变,时而成熟独立,时而叛逆哭闹,有些人称这个时期为“第一青春期”。这些反映了孩子成长并离开你的混合情绪,绝对正常。当他需要的时候,给与孩子关注和保护是帮他恢复镇静的最好方法。
此阶段他仍然会因为分离而焦虑,也许,当你离开时,即使只是几分钟,他也会焦急,但这种抗议很短暂。当你回来时,要先问候他并全神贯注地注意他一会儿。当孩子可以理解你总是能够回来,而且照样喜欢他时,就会感到更加安全。
本阶段末期情感发育里程碑
Ø 表现的独立性越来越强
Ø 开始显露挑衅性行为
Ø 在第2年中期分离焦虑增加,此后逐渐消失
1-2岁宝宝玩什么玩具
促进孩子动作发展的玩具
(1)促进手部动作发展的构建玩具。如积木、塑胶拼搭玩具、拼图类、镶嵌类的玩具等,孩子把玩具摞高、接长,手的动作更加灵巧。
(2)皮球。孩子可以用手掷、滚、用脚踢。
(3)串珠。训练手眼协调。
(4)运动器具。如滑梯、摇船、攀登架等。爸爸和妈妈可带孩子到公园的儿童乐园去玩运动器具,既可锻炼胆量又可发展动作。
(5)牵拉类的小车
促进宝宝语言发展的玩具
(1)硬质材质图书、图片。图书和图片色彩鲜艳,孩子既可看到图片中的画面,又可认识色彩,学说词语。妈妈还可利用图片给孩子讲简短的故事,念短小的儿歌。
(2)镜子。妈妈抱着孩子一起照镜子。妈妈说出五官和身体的某个部位,如手、脚、头等,请孩子指认,也可由妈妈指出五官和身体的部位,请孩子说出名称。
(3)录音磁带。孩子收听磁带中的儿歌、故事和歌曲,语言和乐感可以得到发展。
促进孩子认识能力的玩具
(1)娃娃和餐具。宝宝抱娃娃,摆弄锅、碗、勺、盆,认识了常见物品及其玩法。
(2)沙水玩具。如铲子、筛子、瓶子,宝宝随意玩耍,从中获得感性经验。
(3)套叠玩具。如套碗、套盒、套杯、大小瓶盖等。宝宝在摆弄中获得对大小概念的感性认识。
1-2岁宝宝情商发育
1、独立意识
1-2岁期间的宝宝,出现了初步的独立意识,时而独立,时儿黏着大人,两种状态中间摇摆不定。这一阶段的宝宝可以走路,可以独立完成很多事情,有能力主动地脱离你。但与此同时,他对自己身为一个独立个体还不完全适应,还不想脱离他生活圈子中的代养人,特别是当他生病、害怕或疲惫的时候,会表现得很粘人,希望你在身边安慰照顾他。这一时期的宝宝态度变化很快,可能一连几天看起来成熟独立,而后几天又突然退步。而作为家长自己的情感也很复杂,当宝宝重新回到自己怀抱的时候感觉很好,但有时宝宝吵闹纠缠也会让自己心烦意乱。这一阶段由于自我意识快速发展,宝宝表现出的长大和想要脱离大人的矛盾心理,很多人称之为“第一青春期”。是宝宝发育过程中非常正常的阶段。
对于这一时期的宝宝,发展独立意识很重要,短暂分离可帮助宝宝更加独立,虽然还会有一些分离焦虑。需要注意的是你离开之前不能选择悄悄地溜走,而是和宝宝认真的道别,告诉他你很快就会回来,而且要说到做到。当你回来时要很热情的和宝宝打招呼,并全身心的投入陪伴他玩耍一段时光。久而久之,宝宝会意识到你即使离去,也是短时间的,而且一定会回来的。这会增加宝宝对你的信任感,安全感,同时也发展了独立意识和行为能力。如果每次都是悄悄溜走不辞而别,突然回来,会让宝宝对你不信任,没有安全感,他会担忧不知道在什么时间就消失了。所以,认真的道别,短暂的分离,对宝宝的独立意识,情感发育和亲子之间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2、同情心
进入幼儿期的宝宝已经有了简单的同情心,他的同情心看起来比较“泛滥”,因此,看到别人笑,他会笑,看到别人哭,他也会哭。这种情绪的产生是高级社会情感的基础,对宝宝将来的社交行为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宝宝还发展出惊奇和害羞的情绪。当他看到新奇事物时,他会感到非常惊奇。
*他已经能够准确地理解熟悉与陌生环境的差异,对生人感到害怕而且更加粘人。
*在这个年龄段,他想要什么就必须立即得到,让他等待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他还没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给父母的建议:
*从宝宝1岁开始,父母就可以逐渐培养宝宝的同情心以及对新事物的兴趣,同时要创造尽可能多的条件让他更广泛地接触周围环境和人群,更多地融入社会,培养他的社会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
*当离开宝宝时,要明确地告诉他你去哪里,什么时候回来。当你回到他身边时,要给予他一些特别的关注。
*及时地满足宝宝合理的需求,不要让他养成依靠哭闹等手段来要挟父母的习惯。
3、攻击性
1-2岁的宝宝中,有部分儿童会表现出天生的攻击性行为,他们其实只是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感情,想控制身边发生的每一件事,如果达不到目的,他们可能会把自己旺盛的精力用暴力行为发泄出来,如打人、咬人或踢人、扔东西等。是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人生来就具有一种内在的攻击倾向,如果加以正确引导,攻击倾向可以转化为成长过程中的力量,转化为忍耐、坚毅等积极的品质。
攻击性行为可以分为两类:敌意攻击和工具性攻击。敌意攻击是指有意伤害他人的行为;工具性攻击是指为达到一定的非攻击性目的而伤害他人的行为。例如,宝宝有意打另外一个宝宝,惹他哭,这属于“敌意攻击”;如果宝宝在争夺玩具的过程中打了他,则属于“工具性攻击”。当出现争端或为达到某种目的向父母示威时,两三岁的宝宝通常采用踢打对手的方式。随着年龄增长,这种身体攻击越来越少,会逐渐改为戏弄、奚落、说坏话或叫绰号。
要想避免宝宝的攻击性行为,家庭环境相当重要,对宝宝冷漠、经常拒绝他的要求、无视宝宝表现出的“暴力”冲动,这样的父母容易培养出带有攻击性的孩子。因为他们总是挫伤宝宝的需要,在幼小心灵中埋下了对人漠不关心的种子;同时,靠体罚来约束宝宝,更让他懂得了如何才能伤害他人;有的父母过分溺爱,甚至觉得被宝宝打不算大事,一味纵容宝宝,也会使宝宝变本加厉;家庭关系不和睦,成员间发生分歧时互相攻击、甚至有暴力行为,也会对宝宝产生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所以,为人父母者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宝宝树立正确的榜样。
当宝宝打人了,父母不能视而不见,应立刻抓住打人的那只手,同时严肃、坚定地直视他的眼睛,要用态度和眼神警告他,让他感到自己错了,等宝宝情绪平静后,再和他讲道理。其次不要体罚宝宝。当宝宝打人时,父母千万不能用打宝宝的方式来惩罚他,最好“冷处理”——把正在哭闹的宝宝放在一边,告诉他父母很爱他,但必须等他哭完后再和他说话。而且只说一遍即可,不要多说,更不要向宝宝过多解释为什么。当宝宝情绪激动时,应避免出现越讲道理越僵,以至父母失去耐心的情况。积极的鼓励不可少,父母应以积极热情的方式对宝宝的良好行为给予鼓励。鼓励能够强化宝宝的良好行为,使宝宝表现出积极、正面的情感,促进向上发展。父母应对宝宝充满信心。最后一点很重要的是父母应注意自己的反应。有些攻击行为是家长培养出来的,如孩子早期无意识的打家里人或者玩伴的时候,有的家长会表现的很开心或者骄傲,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好惹,厉害,这种态度会让宝宝觉得是在鼓励自己,打人是好的行为。当宝宝在家里打人时,父母要表现出应有的尊严,不能对此一笑了之,甚至开心地享受宝宝发脾气时别样的可爱之处,更不应主动逗宝宝发脾气、打人。让宝宝感受到,自己出现攻击性行为时,他人正常的反应是什么。时间久了,宝宝明白这种行为不被人接受,自然会有所改变。如果是精力充沛的儿童,建议安排充足的户外活动,通过正面渠道发泄旺盛的精力。
4. 依恋和父母关系
当幼儿成长更独立时,仍旧需要家长的持续关注,你可能担心在外工作是否引起孩子对你的依恋。研究表明,这不是什么问题。学步幼儿对上班的父母的依恋程度不比不上班的母亲少。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用外出后回家的母亲的反应来度量对母亲的依恋程度。母亲在外工作时间的多少所产生的影响比父母与孩子的交互方式要弱。如果母亲对孩子比较用心,关注于孩子的需求,如用心听和说,对孩子有耐心并保持愉快的情绪,那么亲子之间就会有强的依恋性。如果母亲的情绪低落,漠不关心,幼儿就不会有强的依恋。这项研究建议,父母不必为上班感到歉疚。相反,当母亲在家时,需要留心孩子,积极和专心地与孩子互动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