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套叠就是一部分肠管套入邻近肠管之中,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2岁以下尤其是4-10个月的婴儿。发病原因还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是由于肠蠕动的正常节律发生紊乱所致。发病季节与胃肠道病毒感染流行相一致,以春秋季多见;常伴发于胃肠炎和上呼吸道感染。
引起肠蠕动紊乱的原因很多,如环境气温的改变、食物性质的改变、胃肠道本身的疾病(如肠炎)、其他发热性疾病等,均可成为引起肠套叠的因素。
哪些症状我们要怀疑宝宝得了肠套叠?
1.腹痛:宝宝虽有腹痛,但不会详尽讲述,临床上可表现为突然发生哭闹、屈腿、面色苍白;腹痛缓解时仍可玩嬉或入睡。
2.呕吐:腹痛发作后不久便发生呕吐。初为乳汁、乳块或食物残渣,以后带有胆汁,晚期可吐出粪便样液体。
3.果酱样大便:病初时可有1~2次正常大便,以后便排出含血和粘液的粪便,像果酱样。大多数患儿在起病后4~12小时出现这种带有特征性的果酱样大便。
4.腹部肿块:由于肠管发生了套叠,因而局部隆起似肿块状,在疾病的早期,腹部即可扪及肿物。
肠套叠虽然凶险,但大多数是可以预防的,那如何预防肠套叠呢?
1、平时要注意科学喂养,不要过饥过饱。
2、添加辅食品要循序渐进,不要操之过急。
3、 要注意气候的变化,随时增减衣服。
4、不擅自滥用驱虫药,避免各种容易诱发肠蠕动紊乱的不良因素。
5、曾经患过肠套叠的婴幼儿,如遇不良因素作用,还有可能旧病复发。因此,如果出现肠套叠的"先兆"症状时,应立刻送往医院,千万不可大意。
另外,婴儿的肠系膜较大,回盲活动度较大,也是引起肠套叠的因素。
婴儿发生肠套叠时多突然起病,阵发性哭闹不安,下肢屈曲,双手握拳,面色苍白,呕吐,便血,呈“果酱”样大便。家长发现这些情况要及早带患儿到医院急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