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疾病,是小儿的常见病、多发病。
1. 大便性状改变,呈稀便、水样便、粘液便或脓血便
2. 大便次数增多
3. 呕吐
4. 纳差
5. 腹痛
6. 腹胀
7. 发热
8. 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
9. 尿少
小儿腹泻病的病因复杂,可分为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感染因素有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非感染因素有症状性腹泻、过敏性腹泻、食饵性腹泻、炎性肠病等。发病机制也比较复杂,有渗透性腹泻、分泌性腹泻、渗出性腹泻、吸收不良性腹泻、动力性腹泻等。
医生会通过宝宝的症状和查体,做出初步判断,根据不同病因及腹泻严重程度,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可能需要检查血常规,便常规,大便培养,大便轮状病毒抗原及其他病毒抗原检测,血生化,过敏原检查,血气分析、电解质等。对于慢性腹泻患儿可选择性的做免疫功能、腹部B超、钡餐造影、内镜检查。
1. 不主张禁食。继续饮食,给予易消化的平常饮食,若考虑过敏性腹泻时需要更换特殊配方奶粉。
2. 合理使用抗生素,一般水样便可不用抗生素,粘液便、脓血便可选用抗生素,用足疗程,不能不经医生同意擅自停药。
3. 对症处理:胃肠粘膜保护剂(如思密达)、微生态制剂。
4. 补充水和电解质,维持内环境酸碱平衡。
腹泻按病程分类可以分为急性腹泻病(病程在2周以内)、迁延性腹泻病(病程在2周至2个月)、慢性腹泻病(病程在2个月以上)。按病情分类可以分为轻型:无脱水、无中毒症状; 中型:有脱水或有轻度中毒症状;重型: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烦躁、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苍白、高热或体温不升)。
家长需要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体温,大便次数、性状及量,尿量和进食情况。感染性腹泻病儿需要适当隔离,防止交叉感染。观察宝宝的脱水情况,做好臀部护理。
注意饮食卫生,多注意腹部保暖,增强体质,避免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