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事拖拉、磨蹭背后的本质原因及破解攻略!

熊猫医疗

常有家长喜欢发问:“孩子喜欢拖延怎么办?”

比如早点完成作业,早点睡觉,早点起床等,孩子总是拖拖拉拉,让亲子关系陷于纠结和痛苦的状态。

拖延的毛病的确到处存在,它在很大的程度上耽误和限制了孩子的发展,让孩子失去了本不该失去的机会,所以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要高度重视孩子拖延症这个问题。

今天熊猫君分享一个解决案例,看一看丁丁妈妈是怎样和孩子沟通解决这个问题的,希望可以给有同样困扰的家长一些启发。

家人的忧虑

破解本质原因

通常,孩子拖拉现象背后主要有三大原因

1、认知类原因

即不认为拖拉对自己有什么不好,家庭中有不良示范存在,父母长辈对孩子娇纵、溺爱。孩子没有时间概念,表现散漫、任性、规则意识淡漠。

2、情绪类原因

情绪类根据性格不同又分两种,一种性情较缓的孩子。跟不上父母或周围人的节奏;或父母教育观念不一致、亦或朝令夕改,孩子思维被拉扯,无所适从,还常被催逼、斥责。

长期下来,孩子事事没劲头,有一点破罐子破摔,从不主动适应周围环境,表现懒散,拖拉、消极、被动。

另一种孩子性格不慢,除了自己特别想做的事之外,其余的事总是拖拉。他通过拖拉行为与父母、老师抗争,以获得自己学习、生活的主控权,这类孩子要自己说了算,渴望相对宽松的成长环境。

这两类孩子内心不一定有清晰的意识,但做事不在状态,缺少动力,表现较被动。

3、能力类原因

这类孩子主观上想改变拖拉,但心有余而力不足,有时间概念,动力稍缺,因为动力不够,能力也达不到;能力达不到,好习惯养不成,好习惯养不成,自然拖拖拉拉。这里,能力和动力相辅相成,动力强了,会想办法提高能力;能力强了,动力也就变强了,二者良性循环,互为推动,好习惯自然就养成了。

养成事事快人一步习惯的基本能力有:时间的认知、管理能力;对所办事情的时间量配和空间卡控、突发应变等等能力。

另外,做某类事的具体能力也需提高,比如说写作业拖拉,原因若是作业没记清、不会写、注意力不集中等导致的,就要想办法提高相应的学习能力、自控能力,拖拉才能获得改善。

若孩子做事拖拉,是因为与家长、老师沟通不畅,内心有疑惑;或者父母期望值,超过孩子实际能力,又没有通过合理的引导训练,有效提升相关能力,孩子内心无力,主要需帮孩子提高分析能力、主动思考能力和沟通能力。

这些能力是在反复的做中学、事上磨才能训练出来的,父母需具备这些能力,并通过学习和实践,懂得如何帮孩子培养出这些能力。

“快人一步”五步攻略

通过以上层层分析,初步确定丁丁拖拉问题本质原因主要是第三类能力不够。具体怎么做呢?

首先依据6-12岁孩子的成长规律,结合心理学的相关原理,与妈妈达成两点共识:

1. 父母须如实接受孩子当下的所有拖拉现状,有效利用问题,在保持良好的情绪基础之上,进行培育,且需长期坚持,直到养成好习惯!

2. 父母与孩子是程序关系,孩子的行为表现,多取决于父母身教言传的输入质量,输入决定输出!

依托以上共识,以培育丁丁按时起床为例,步骤如下:

第一步、事前准备

第二步、约定提醒

第三步、正面强化

第四步、循序渐进

第五步、反复坚持

经过妈妈的潜心训练,丁丁的综合能力一步步增强了,之前的拖拖拉拉,渐被事事快人一步的好习惯替换了。妈妈眉头一天天舒展了,全家人的忧虑也被亲子共同成长后的喜悦赶跑了……

产品推荐
  • 1-3岁年度健康体检基础套餐(院区版)
  • 1-3岁年度健康体检全面套餐(院区版)
  • 4-6岁年度健康体检基础套餐(院区版)
  • 4-6岁年度健康体检全面套餐(院区版)
相关文章
更多
  • 小儿发育迟滞不容忽视!
  • 告别焦虑症,宝宝开开心心入园去!
  • 收藏 | 史上最全1~2岁宝宝体检攻略
  • 您知道儿童换牙应该注意些什么吗?
  • 1-2岁宝宝每天吃什么?吃多少?怎么吃?
  • 孩子“行为幼稚”很有可能是患了这种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