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一篇《那个捧儿子“臭脚丫”父亲走了》的文章蹿红各大新闻媒体平台,#给自闭症儿子的10条短信#话题登上微博热搜。
17岁的昊添患有重度自闭症,这十条短信里,爸爸林熙写下了孩子的十个习惯:
喜欢喝水,水壶里的水要经常换,不然会被他弄得很脏;
喜欢撕纸;
不要给他橡皮泥,他揉到干时会急;
非常急的情况下,会咬自己的手背,但不会攻击别人…
这些在常人眼里看似不正常的行为,却是很多重度自闭症患者的常态。
自闭症的孩子们,又被称为 “星星的孩子”。
有人说,他们好像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所以生而孤独。
· 了解自闭症孩子的世界
自闭症也叫孤独症,是一种在社交技能、认知和交流等多方面存在障碍的发育障碍。
据统计,当前中国自闭症患者数量已经超过1000万,其中14岁以下的儿童超过200万,他们就在你的身边。
一般来说,这些孩子在出生后会出现一些自闭症的行为特征,但由于很多家长经验不足,往往很难识别。
首先,自闭症孩子通常表现的与家人不亲密。
比如:妈妈喊他的名字,很少有回应,很难与人眼神对视;基本上是一个人独处,不愿与他人接触;身体不会靠近抱他的人。
这些表现并不能证明自闭症儿童没有感情,只是他们不知道如何与别人建立情感。
第二,很难做出正常的情感反应,存在社交障碍。
他们喜欢独自一人,不喜欢和其他小朋友玩,即使在一起,经常会把别人推倒或打人,很难相处。
看起来对周围的环境和身边的人缺乏依恋,缺乏情感交流的能力,无法完整表达,不熟悉的人无法明白其表达的意思。
第三,语言发育迟缓。
自闭症孩子说话都比较晚,很多不会提问或回答问题,只是重复别人的问话。
他们大多不会用点头、摇头以及手势、动作表达想法,与人交往时表情常缺少变化。
没有接受过自闭症干预的孩子,有的经常会把代词用错,把“我要”说成“你要”,把自己称为“他”等。
第四,重复性的行为和强迫症。
很多患有自闭症的孩子总喜欢重复做一件事情,比如反复吃同样的食物、穿同样的衣服,做同样的游戏。
很多孩子强烈要求保持现状,如他的用具和玩具要摆在固定的位置,一旦有变动,就会变得焦虑不安或大哭大闹。
第五,对某些物体产生依恋。
他们可能对一块毯子、一个玩具很依恋,24小时不离身。
一般情况下,听到可怕或好听的声音后,正常孩子有反应;但自闭症孩子的反应可能更加强烈,尤其是之前被惊吓过的孩子。
下面是一些关于孤独症的事实
❖ 冷淡的教养方式会让孩子得孤独症吗?
自闭症是与生俱来的,与遗传有关,和后期的家庭教育无关。
如果一个孩子长期被虐待,不会导致他患上孤独症;如果一个人长期独处,也不会导致他患上孤独症。
还有一种说法叫“冰箱父母造就孤独症”,也已经证明是错误的理论。
❖ 自闭症孩子都是天才吗?
只有大约不足10%的孤独症儿童呈现某一方面的“天才能力”。
像爱因斯坦这种统称为学者症候群,此种天才千中无一。
这些超常能力包括记忆力、数学能力、音乐能力等,这些技能与日常生活所运用的功能性技巧不同。
❖ 孤独症儿童没有情感,不愿意和他人玩?
因人而异。
程度较重的孩子,很难和他人建立友谊;多大多数孤独症儿童都会和其他人建立很好的感情。
更多的时候,他们是不知道如何建立情感关系,而不是不想建立。
他们最需要的时社会的理解,以及在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的关注和指导。
❖ 孤独症可以被治愈吗?越早治疗越好吗?
自闭症无法完全治愈,因为到目前为止未发现具体成因,没有发现“问题”,更谈不上“解决”。
如果有人说能治愈,要么他是骗子,要么他是外行。
一般来说,孩子2岁以内就可以发现一些问题。2-4岁是最好的干预时间,4-7岁次之。
到了7岁左右,神经系统发育基本完成,超过7岁再干预效果就非常差了。
如果孩子是中等偏上或者艾斯伯格程度的自闭症,得到正确干预的话,是可以和普通人一样上学、生活、社交的。
如果能力差,也可以培养很好的自理能力以及行为规则。
因此,早期干预,十分十分重要。
在发现儿童异常后,家长可以通过量表对儿童进行早期筛查。
在这里推荐给大家一个家长或教育者普遍会使用的筛查量表:
您家孩子是否存在以上个别行为?这就需要定期给孩子进行健康检查,有利于及早发现身体异常,医生和家长可以根据体检结果对孩子的心理问题进行早期干预,及时治疗,预防自闭症的发生,给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
*最终解释权归熊猫儿科所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