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老爱揪耳朵,别不当回事,这3种情况须就医!

熊猫医疗
当代妈妈图鉴:当妈前,无所畏惧;当妈后,草木皆兵

这是当妈后的自己无疑了

中午同事一脸担忧:最近宝宝特别沉迷「揪耳朵」,无论吃奶、睡觉,都抓着不放。

为什么宝宝会和耳朵过不去呢?
是不是生了什么病?
要不要带宝宝就医呢?

今天,熊猫君带你揭秘宝宝这一行为背后的真实原因。



01

这4种情况不用管



 1、对身体的好奇

宝宝表现:如果宝宝心情很好,抓挠或拉扯自己的耳朵,像是在好玩一样,家长则不必过于担心。

处理方法:宝妈可以趁着这个机会,告诉宝宝“这个部位是耳朵”。

如果担心宝宝把耳朵抓破,可以多和宝宝互动玩耍,或通过玩具转移宝宝注意力。

2、耳屎过多
宝宝表现外耳道有明显的黄褐色、粘稠油状物或干硬块。
耳屎过多没有及时排出时,外耳道受刺激,产生异物感,宝宝便会出现抓耳朵的现象。

处理方法:宝宝的耳道有自洁功能,耳屎会随着咀嚼、张口等动作排出,一般情况下,不建议自行给宝宝掏耳朵


如果宝宝耳朵痒得难受,可以用宝宝专用棉签清洁耳道外部,或轻揉耳廓帮助耳屎排出。注意不要掏的太深也不要太用力

3、内耳发育不成熟

宝宝表现:6个月以下小宝宝,在摇晃的小床坐车外出时总爱抓耳朵,同时还伴随着摇头、拍头等行为,有时还会哭闹或者呕吐。

这大多是由于宝宝两侧内耳发育不均衡导致。

处理方法:随着成长发育,宝宝的内耳将逐渐成熟。平时也可以带宝宝玩转椅秋千,这类有助于内耳平衡功能成熟的游戏。

4、长牙导致

宝宝表现:4-6个月左右的宝宝,如果动不动就使劲揪耳朵,伴有流口水吃手等情况,还容易发怒,家长就可以检查看宝宝是不是长牙了。

乳牙的萌出,会刺激到牙龈神经和周围组织,宝宝感到牙龈不舒服,就会通过抓耳朵来缓解这种痛苦。

处理方法:给宝宝准备一些干净的磨牙胶,来缓解他们萌牙时牙龈的不适感,陪伴度过这段时期就好。


另外,宝宝出牙期,也可能撞头来转移出牙带来的疼痛如果宝宝日常精神状态好,饮食、睡眠、生长曲线等都正常,大家完全不需要担心,也不用过度关注强行纠正,大多数宝宝会在3岁左右改掉这个习惯。



02

这3种情况必须要警惕



1、外耳道湿疹

宝宝表现:宝宝的耳道上有皮疹糜烂渗出,耳廓皮肤有脱屑,皲裂痕迹。因为瘙痒难忍,宝宝会摇头晃脑地拽拉耳朵,严重时会被抓破皮,甚至出血。

处理方法:从生活中寻找过敏原,及时戒断。

带宝宝到医院,找耳鼻喉专科医生检查一下,确认是否有湿疹,并在医生的指导下治疗及护理。

2、患了中耳炎

宝宝表现:多伴有流鼻涕咽痛拒绝喝奶夜间啼哭

中耳炎不仅会造成宝宝耳部不适,可能会有液体从耳道中流出,甚至伴有一些异味,通常还伴有发热、哭闹症状。


处理方法:妈妈可以轻轻按一下宝宝耳朵,如果他大哭并推开你的手,就有可能是因中耳炎带来的疼痛反应。

得了中耳炎的宝宝,父母一定要及时带去医院就诊。千万自行用药,以免使宝宝未得到彻底治疗而留下隐患。

3、先天性外耳畸形

某些地方的民俗认为,耳朵上的小孔是「好运」的征兆,代表这宝宝有智慧有福气,叫这个小孔「耳仓」。

但其实和孩子聪明不聪明没什么关系。在医学上,这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外耳畸形,称为先天性耳前瘘管
多数学者认为耳前瘘管无症状时,不需治疗。

一旦出现红肿流脓感染严重则需手术治疗完全摘除瘘管防止复发唯一有效途径。


总结

如果宝宝出现以下情况,请及时就医:

耳道有皮疹糜烂渗出
耳廓皮肤有脱屑,皲裂痕迹;
伴有流鼻涕咽痛拒绝喝奶夜间啼哭;
发烧、食欲下降
出现红肿流脓感染严重。

宝宝抓耳朵虽然是一个很小的动作,但是却可能暗示着宝宝身体的疾病状况,家长一定不能忽视!
时的生活中,宝注意观察细心辨别宝宝抓耳朵的原因,选择正确的护理方法,帮助宝宝科学应对!
产品推荐
  • 1-3岁年度健康体检基础套餐(院区版)
  • 1-3岁年度健康体检全面套餐(院区版)
  • 4-6岁年度健康体检基础套餐(院区版)
  • 4-6岁年度健康体检全面套餐(院区版)
相关文章
更多
  • 小儿发育迟滞不容忽视!
  • 告别焦虑症,宝宝开开心心入园去!
  • 收藏 | 史上最全1~2岁宝宝体检攻略
  • 您知道儿童换牙应该注意些什么吗?
  • 1-2岁宝宝每天吃什么?吃多少?怎么吃?
  • 孩子“行为幼稚”很有可能是患了这种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