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摔倒扶不扶?家长态度竟决定性格走向
现代的越来越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面对孩子哭闹、撒娇不会轻易妥协。有些家长群甚至于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育儿鸡汤:“孩子摔倒家长不要扶,让他们自己站起来,这样他们才会学会坚强和独立”。
孩子摔倒后,你是怎么做的呢?
1.赶紧上前将孩子扶起来,一边安慰,一边诅咒该死的地面;
2.不分青红皂白,一顿臭骂:“叫你别乱跑,就是不听话,摔疼了吧”;
3.站在原地不动,鼓励孩子自己站起来;
4.不扶孩子,任凭ta哭闹,让ta自己解决。
会让孩子认为摔倒是非常严重的事。在未来,ta可能变得谨小慎微,过度谨慎,不敢做有受伤风险的运动,阻碍身体平衡和躲闪能力的发展,削弱遇事时的自我保护能力。会让孩子形成如下认知:我本来不会摔倒,别人应该为我的摔倒负责。在未来,孩子可能遇到挫折就责怪他人或物品,不能从经验中总结教训、评估风险。会导致孩子与家长的情感出现断联。这样虽然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但是会导致其形成过度好强、冷漠的性格——拒绝别人帮助,也不主动帮助别人。
孩子摔倒,到底要不要扶?这其实是个伪命题。比扶不扶更重要的是,家长传递给孩子怎样的情绪信号。
1.摔倒很正常;2.摔倒不可怕;3.你需要时妈妈都在。别迷信鸡汤文——孩子摔倒后家长不分情况就是不去扶,这很可能造成宝宝身体跟心灵上的创伤。
在孩子没有发出求救信号时,不主动去帮助孩子;在孩子向你求救和需求安慰时,也不能彻底的拒绝。引导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告诉ta有需要时主动寻求帮助。这才是培养独立性格的正确做法。
孩子起来后家长应该做什么后续工作?
家长可以在事后询问孩子为什么会摔倒,但不能用责问的语气。然后一起总结出原因:如果是跑太快家长建议孩子下次就跑慢点;如果是因为不熟悉地形,家长就告诉孩子走路要格外小心,看清楚地形以及前面的障碍。可以重点提醒孩子:走路时尤其是过马路时,更要小心看来往车辆以及路上的行人,遵循红绿灯的规则。这些看上去啰嗦,但不仅能够让宝宝从跌倒中吸取教训,避免下一次再摔跤,进一步保障他们的安全;也能让宝宝从小养成遇到挫折反思复盘的习惯。最后,熊猫君想说的是,摔跤是孩子发展平衡和协调能力的重要部分。它让孩子有机会体验生命中的不确定性,学会评估环境中的风险,量力而行,也让孩子有机会应对疼痛引发的恐惧等情绪。当孩子摔跤了,家长不用过于紧张,你的态度可能影响孩子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