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认为,由于儿童缺少对世界的认知,因此孩子的世界是简单的,他们是不会有心理问题的。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孩子的心理问题通常会通过一些不良行为反映出来,家长应予以重视,并通过科学的手段来帮助孩子纠正不良行为。
今天熊猫君就和大家聊聊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
1遗尿与尿频
先来看两个案例:
案例一:一个5岁的男孩,最近一个月2、3天尿一次床。家长带孩子做了相关的检查,没有发现任何异常。
案例二:一个3岁半的女孩,在幼儿园尿频,去厕所却没有尿或只有一点点。家长带孩子去医院就诊,也没有发现异常。
原来,男孩的父母关系紧张,准备离婚。孩子虽然表面上显得若无其事,心里却十分紧张和焦虑;女孩则在家一直没什么规矩,为所欲为。上幼儿园以后,不适应规律的生活,出现了上述的情况。
解决办法:
外界的持续紧张性刺激是造成遗尿和尿频的原因之一。偶然的尿床和尿频不必惊慌。
但是特殊事件和环境诱因与遗尿、尿频有关联,这种情况孩子发病年龄一般在10岁以下,个体的心理咨询或治疗要么无效,要么只是有所缓解。彻底解决方案是环境和养育方式的彻底改变。
2啃指甲、拔头发
这些行为本身不是大毛病,也不是创伤性的,但如果持续存在还是与正常行为有偏差。
大人们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可以通过抽烟,下棋,购物等来缓解焦虑。孩子的资源比较少,能自由支配的主要是自己的身体。
吮吸手指,是给自己进行自我安慰;啃指甲、拔头发等是某种意义上的自残行为,心里应该有更大的不如意,自卑。
解决办法:
当家长发现孩子有这些行为时,当务之急不是让孩子改掉坏毛病,而是查找原因,尽量把干扰因素去除,孩子就正常了。例如:主动带领孩子做些有趣的活动,来丰富孩子的生活,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3自慰
对孩子而言,自慰是自我安慰的意思,与成年人的性自慰是两回事。
在幼儿园,每个班都会有1、2两个孩子出现这种行为,女孩多于男孩。有的是午睡时用力夹腿,有时摩擦双腿,也有的孩子在椅子角或玩具上蹭。男生更多的是玩弄小鸡鸡。
其实,这种行为和前面说的啃指甲等行为有类似的地方,都是将注意力转移到身体上,以缓解无聊或紧张的情绪。
解决办法:
发现孩子这种行为,不要打断,也不要斥责。最好的办法是不要提起这事,即不要负强化,也不必“跟孩子谈谈”这种正强化。
你需要去审视孩子的成长环境,你的养育方式和与孩子互动的方式,以及孩子本人正在形成什么样的观点,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等。如果你看不出什么或不知怎么办,最好向专业人士咨询。
4恋物
经常有家长问:孩子总是抱着固定的玩具或物品,是恋物吗?
正常的孩子异常的孩子
抱着玩具时是开心的
为了缓解紧张、恐惧而抓住依恋物
抱持的玩具别人可以碰
对玩具有些讳莫如深,不许别人碰
抱着具体的玩具,有具体的功能
抱着妈妈的睡衣或手绢,用过的枕巾,围嘴等触感柔软的东西
对玩具不专一,喜新厌旧
非常专一,即便玩具脏了,有损坏,也不放弃
正常的孩子 | 异常的孩子 |
抱着玩具时是开心的 | 为了缓解紧张、恐惧而抓住依恋物 |
抱持的玩具别人可以碰 | 对玩具有些讳莫如深,不许别人碰 |
抱着具体的玩具,有具体的功能 | 抱着妈妈的睡衣或手绢,用过的枕巾,围嘴等触感柔软的东西 |
对玩具不专一,喜新厌旧 | 非常专一,即便玩具脏了,有损坏,也不放弃 |
解决办法:
如果家长怀疑自己的孩子恋物,建议如下:
✪不要斥责或笑话孩子,更不需要强行抢走孩子的玩具。
✪不要助长这种行为。有的家长在孩子恐惧、焦虑时就给孩子一个玩具,告诉孩子它会保护你。孩子学会自我安慰和利用外物来安抚自己是两回事。前者是自信和乐观,后者则恰恰相反。
✪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拓展玩具的角色和功能。扩展孩子的想象力,增加乐观、安全的内容。
✪家长自身尝试寻求专业心理帮助。通过家长的自我发现、自我提升和养育方式、养育态度的调整变化,消除令孩子产生异常行为的紧张环境或事件,进而去除异常行为。
5拖延症
拖延磨蹭、拖拉、不能准时,现在被统一称为拖延症。从行为的角度来看,明明能够做到却故意磨蹭,无非两个原因:
1、缺乏动机,不愿意做这些事。
2、惧怕结果,害怕事情结束。
解决办法:
如果父母发现孩子拖延,建议如下:
✪检查是不是自己太急了,不够耐心。在假定孩子有意拖延之前,先看看孩子是不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调查孩子的动机。为什么父母要求属于正常,孩子能力也足够的情况下,明明能做到却不愿意,不想做。这涉及到动机问题。
6注意力不集中
注意力不集中与拖延行为类似,当孩子做他喜欢的事情时,他不会拖延,也不会注意力涣散,而是非常麻利,非常专心。
解决办法:
当家长认为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时,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考察:
✪孩子的年龄。当孩子年龄尚小,大脑发育还不完全时,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会较短。
✪孩子的动机。这一点与之前的拖延行为一样,事情的难度,枯燥度,孩子的能力、意愿等都要纳入考虑范围。
✪环境的干扰。在需要孩子安静、专注地做某件事时,尽量去除环境噪音(如电视声音太大),环境骚动(如周边的人活动过多)以及他人的干扰(如给孩子递水,问孩子饿不饿,写完了没有等等)。
前面讲的都是在行为层面上去考察孩子的注意力。有一种注意力不集中反映了孩子深刻的心理不稳定状态,要特别引起家长重视。
7入睡困难
10岁以上的孩子如果入睡困难,基本上能说得清楚原因。10岁以下的孩子则多少无法自己说清楚。年龄越小越只会找借口,怕黑,要喝水,要尿尿,外面吵等等。很多家长也就相信了这些借口。
解决办法:
偶尔的睡不着可能是玩得过于兴奋,经常睡不着则一定有深刻的原因。家长可以试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观察、改进:
✪首先排除身体原因。
✪最好每天都固定时间做睡前准备。
✪家长平时再忙,也不要占用孩子的睡觉时间与孩子玩。孩子最好能在9点以前睡觉,早上6点半或7点起。陪孩子一起安然入眠,同样能建立起孩子对你的亲密、信任、喜欢、安全的关系。
✪让孩子难以入眠的紧张情绪,常来自于家庭气氛中的不安因素。例如:父母的不和,或老人与父母意见不一。
8厌食、挑食、贪食
很多孩子小时候都有挑食或不吃饭,家长追着喂的问题,这大部分要归因于家长的养育方式。
解决办法:
✪吃饭定时定点。即便孩子小,吃的东西与大人不一样,也尽量在同样的时间家人坐在饭桌旁一起吃。
✪零食或三餐外的辅食要符合营养需求,而不是哄孩子不闹的手段。
✪有些孩子挑食是为了获得妈妈的照顾,满足自己对妈妈的渴望。这是提醒妈妈要增加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提升亲子关系。
✪建议家长尝试一下“不吃不等”,让孩子饿一次。
✪家长要营造温暖快乐的“餐桌文化和氛围”,让吃饭变成视觉、味觉、情感关系等全方位的家庭幸福事件,让孩子愿意、喜欢参与。
9恐惧、胆小
恐惧是每种哺乳动物都具有的基本情绪之一。恐惧能保护我们,引起警觉,让我们远离危险。
心理学史上有个著名的“视崖”实验:
安全玻璃板下面是由桌子和地面组成的“悬崖”。 让6个月以上的婴儿从桌子这端爬到另一端。几乎所有的婴儿来到“悬崖”边时,都会停止,表现出恐惧、犹豫、痛苦等情绪和状态。
婴儿经验有限,不知道玻璃板是安全的,受原发恐惧感的驱动,他采取了行动——停止爬行,也表现出了情绪的异常。现实中,会存在各种各样的“视崖”,有时候是真的“悬崖”,对大人而言可能很容易处理,对孩子来说是太过具有挑战的情境,无法应对,所以恐惧。
可惜,不少家长不能站在孩子的视角和高度去观察,总认为是孩子不对,是孩子太敏感、胆小、脆弱。
解决办法:
家长要细心去检视环境状况以及孩子对环境的认识与评估,或者帮孩子校正环境,或者帮孩子扩展认知、增强能力。
有一种情况是家长经常造成孩子的恐惧情绪,却没有觉察:
带孩子去看牙前,孩子还不知道看牙是怎么回事,是怎样的体验,家长先说:不要害怕!这是家长在提醒孩子要害怕。
因此家长需要去反思自己的言行模式,做一些自我发现,自我提升的工作。
10情绪冲动、易激怒
引起愤怒情绪的诱因很多,总体上分为两类:一是自己的目的、愿望、要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一是自己的身体、利益、物品受到侵犯的时候。
有的家长比较粗心,不能准确猜到孩子的目的与需求,而孩子又太小,表达不清,造成孩子的愿望不能实现,孩子会很生气,发脾气。这种家长需要增加耐心与爱心,多了解孩子。
有的家长习惯性的拒绝、压制孩子,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往往听从了大人的,等长大了,能反抗了,就会显得脾气特别暴躁。
有的家长总是“惯着”的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孩子长大后,在家庭之外就会产生挫败感。孩子如果归因于自己,就会变得困惑、怯懦、自卑、讨好别人;若归因于他人,就会变得易怒,攻击性强。
有些孩子由于遗传原因或病理原因,导致脾气暴躁易怒。这时,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的反应,必要时去专业机构检查,不要主观臆断孩子是有病了还是不听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