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

疾病介绍

黄疸的外在表现就是皮肤发黄,严重的眼珠发黄(巩膜),是新生儿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宝宝生后或多或少均会有黄疸表现,有些是生理性的,观察即可,有些则是病理性的,需要治疗,尤其是对于早产儿或日龄小的新生儿,如果黄疸明显、治疗不及时,可能引发核黄疸,导致后遗症的发生。

症状

1. 轻者仅有皮肤发黄表现

2. 严重者导致精神反应差及吃奶异常

3. 更有甚者出现抽搐发作

病因

生理性黄疸是由于新生儿较成人胆红素生成多、肝功能发育尚未完善、转运能力不足等生理特点所致;病理性黄疸的病因繁多,常见的如感染、溶血、母乳喂养等,少见的如胆道闭锁、遗传代谢性疾病、宫内病毒感染等。

医生怎么做

医生首先测量宝宝经皮胆红素水平,结合宝宝日龄、胎龄判断黄疸是否超标,若是生理性黄疸告知家长回家观察,必要时可晒太阳或暂停母乳协助退黄。若为病理性黄疸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寻找病因,伴有感染迹象的需要同时治疗感染。

治疗对策

1. 生理性黄疸:暂观察,必要时晒太阳或暂停母乳协助退黄。

2. 病理性黄疸:首先完善必要的检查,若情况允许进行蓝光治疗(有一些情况是不能蓝光治疗的);每日监测经皮胆红素水平,以决定光疗的时间长短;若黄疸严重,尤其是对于日龄小的宝宝可能需要应用静脉药物如白蛋白结合胆红素,防止对神经系统造成影响。对于有原发疾病的,如感染、溶血等,则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要点

黄疸虽为常见症状,但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

生理性黄疸大多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高峰,宝宝一般情况良好,不影响吃奶及睡眠,足月儿2周内消退,早产儿可延迟到3-4周,胆红素值测定一般不超过12.9mg/dl,早产儿不超过15mg/dl。

病理性黄疸可在生后24小时内出现,进展较快,测量胆红素值超标,持续时间长,或退而复现,对于病理性黄疸需要积极查找病因,积极治疗。

家长能做什么

1. 当宝宝出现黄疸后家长需要密切观察宝宝黄疸的变化。黄疸一般是从上到下发展,即首先出现在头面部,然后是躯干、四肢近端、四肢远端,最后是手足心,如果您的宝宝只是颜面、躯干有些黄染,一般不会超标,但如果您的宝宝皮肤黄染已波及四肢远端及手足心,胆红素值一般已超标,需要就诊。

2. 如果皮肤黄染不重,但出现时间较早(生后1天内)或短时间内(如1天内)明显加深,或伴有精神弱、吃奶差及其他异常,或足月儿2周后、早产儿满月后黄疸迟迟不退或退而复现也需要来院就诊。

3. 黄疸不重的宝宝可以在家里照日光—裸身日光浴(可以隔着玻璃),一定要把室内的温度调节到温暖得足以裸露,裸身或仅仅留着尿不湿,仰卧位和俯卧位交替,把婴儿床放在阳光最好的窗旁。注意,仰卧位时宝宝的双眼在阴影里,不要直晒。中间多喂水,日光浴时身体上不要抹油哦。

4. 另外,喂葡萄糖水对退黄并没有多大的帮助,早期入量不足的除外。

5. 考虑母乳性黄疸遵医嘱停母乳3-5天,为了保证后续的持续母乳喂养,按时(每3个小时),用奶泵吸空双侧乳房是非常必要。停母乳期间,黄疸消退明显,恢复母乳喂养后即便黄疸有些反弹也是不用担心的。可以继续哺喂。但是,即便考虑母乳性黄疸,如果黄疸程度很重达到病理性黄疸的标准,也需要就诊。

预防

1. 新生儿早期黄疸多因入量不足引起,故需要保证宝宝每日的吃奶量,多进食、促进胎便早日排出,以减轻黄疸程度。奶量不足,入量少,也是黄疸加重、不易消退的一个原因。

2. 另外相当一部分宝宝的黄疸是由于感染引起的,故需要积极预防各种感染。如果天气良好,可以晒太阳,每日时间不宜过长,不要在阳光强烈的时间段进行,晒太阳时注意保护宝宝眼睛。

3. 怀疑是母乳性黄疸时可以尝试停母乳3-5天,待黄疸明显消退后可恢复母乳喂养。

相关课程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