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喂药禁忌盘点,3种常见错误喂药方式快看看你中招了吗?

熊猫医疗

“反正都是药,只要能让娃吃下去,就应该能正常发挥药效了吧?”



央视纪录片《见证》曾讲过一个案例:


年仅18个月的小孩感冒发烧,医生开了泡腾片,孩子的母亲先将泡腾片喂到孩子嘴里,再给他喝水,泡腾片发生了反应,大量气体急剧充斥气道导致孩子窒息,抢救无效死亡。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正确的服药方式非常重要,处理不当甚至会有生命危险。要知道,泡腾片未完全溶解,气泡还没消失时千万不要急着饮用。


今天,熊猫君想和大家聊聊关于儿童喂药的禁忌——


01 三种错误的喂药方式,快来看看你中招了吗?


方式一:灌药

捏着孩子鼻子强行灌药,不仅会导致孩子呛咳,还会使药物进入呼吸道引发窒息,更会给孩子心理造成阴影,今后喂药更加困难。


方式二:拌药

把药片放入牛奶或者果汁饮料中,哄骗孩子饮用。


要知道,有些药物是不能与牛奶混用的,会削弱药效。比如:蒙脱石散,再比如还有些补铁剂: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枸橼酸铁铵等药物。某些碱性药物因为酸碱中和,混入果汁后会使药效大大减弱。


有些药物与牛奶混用可起到增加疗效作用,如大家常说的“益生菌”。吃药前喝点牛奶或者用牛奶送服,胃部会形成一张“牛奶保护膜”,减少胃酸对活菌的破坏,从而让更多的活菌到达肠道开始工作。


方式三:包药

把药物包裹在食物里让孩子服用。要知道有些食物会与药物产生反应,从而影响药物代谢和吸收。比如:止泻药、驱虫药都不建议用食物包裹着服用。


02 家中常备喂药“神器”盘点


一、注射型针筒喂药器


造型、原理和打针的注射器差不多,把药直接推到舌根处,还能防呛。



二、推进式细管


使用时,要将管口放在口腔黏膜和牙床之间。按照他的吞咽速度,慢慢滴入。因为足细够长,还能伸入嘴里,把药直接滴到舌根处,那么药很快就能下肚。


三、橡胶头滴管


最常见的就是退热药美林里的这种,缺点是不太好控制给药的速度,橡胶头一挤,可能药就一大坨到孩子嘴里。



也可以用一次性的,方便卫生。不过这种细管,一般只能吸1ml~3ml药适合特别小的宝宝


“药那么苦我都咽不下去,更别说宝宝了。就不能让宝宝吃点甜东西,缓解一下吗?”


可以是可以,但要注意「少量」和「事先咨询医生或药师」。


在得到医生许可后,可以在喂药前后,喂一点点糖,量不要太多,只要成功送服药物即可。


03 注意!!这些药物千万别掰开或碾碎


一、胶囊制剂


胶囊壳是为了掩盖药物的刺激性、难闻的气味以及苦涩的口味,减小药物对口腔和食道的刺激。所以,一般不建议把胶囊掰开或倒出药粉溶解成药水给宝宝服用。


另外,对于孩子来说,最好不要选择胶囊制剂。因为服用时胶囊容易粘在嗓子和食道里,很难受。如果必须要选择,那么先让孩子喝几口水湿润一下,然后把胶囊放入口中再大口喝水冲服。


二、肠溶制剂


肠溶片和肠溶胶囊需要到十二指肠,或者空肠时才可崩解释放,所以一般肠溶片外面会包裹一层肠溶衣,以减少对胃的伤害。如果你把它碾碎了,会使药效提前释放刺激胃黏膜,易引发恶心、呕吐


关键是,等药物走到肠道也就没啥效果了。还有像红霉素、蛋白酶等药剂遇到胃酸会降低药效,或完全失去药效,所以这类肠溶制剂也是不建议碾碎了吃。


三、控释制剂


控释制剂是为了更好的平衡药物的释放剂量,恒定药物浓度,平缓而持久的释放药效。


如果碾碎了这类药物,破坏了药物的结构,药效会如缓释胶囊一样快速释放,使血药浓度上升,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


四、双层糖衣片剂


有的药有两层膜,最外层的糖衣是为了在胃里发挥某些药物作用,而内层的糖衣则需要在肠道内发挥作用。这类药物被碾碎后,内层药物会提前暴露并在胃中释放。


除了影响药效外,若内层药物含有胰酶,则会损伤口腔黏膜,导致口腔出现溃疡


最后,对照不能掰开&可以掰开药物一览表,赶紧收藏起来吧~



孩子不是迷你、缩小版的大人,给娃用药也不是简单的加减法,一定要谨遵医嘱用药,切勿擅自停药、加量、减量,以免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