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谣 ︳雾化比输液、吃药危害还大,真的吗?

熊猫医疗

当孩子出现咳嗽、痰多、甚至喉水肿等呼吸道疾病症状时,医生常常会要求进行“雾化吸入”治疗。家长们心中难免犯起了嘀咕:

 

为啥别家娃咳嗽,医生只给配药,我家娃就要做雾化?

雾化用激素,直接入肺,伤害大不大?

听说雾化比输液、吃药危害还要大,真的吗?

 

小熊猫今天要给大家辟个谣,我们一起聊聊关于雾化的那些事。

 

本期导读

■ 什么是雾化?

■ 什么情况下需要做雾化?

■ 雾化怎么做,效果好?

■ 可以在家给娃做雾化吗?

 

什么是雾化?

和吃药、输液一样,雾化也是一种治疗方法:

雾化时,宝宝需要戴一个面罩,面罩连着雾化机,机器能把药物处理成微米级颗粒,让药物进入呼吸道。

 

与口服、肌肉注射和静脉给药等其他治疗方式相比,雾化吸入药物可以直接作用于呼吸道,起效迅速、疗效佳、全身不良反应少

 

谣言一:雾化有依赖性

 

宝宝不会对用药方法产生依赖。雾化只是一种治疗手段。

 

疾病每次发作时,需不需要做雾化、所需的药量,和之前是不是用过雾化无关,只会与生病宝宝自身状况和导致疾病发作原因有关。

 

谣言二:雾化是滥用激素?

 

吸入用糖皮质激素已成为世界公认的对喘息性疾病十分有效的抗炎药物,同时也广泛用于哮喘、感染后咳嗽、急性喉-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等。

 

在有适应症的情况下规范用药,其安全性较好。如:布地奈德和氟替卡松就是专用的吸入性“激素”。

谣言三:雾化副作用比输液还多?

 

雾化属于局部用药,而输液用药是全身吸收,因此不存在雾化吸入比输液副作用更多这个说法。

 

什么情况下需要做雾化?

 

事实上,这些情况没必要雾化:

① 普通感冒不需要:一般一周时间宝宝自己就能痊愈。

② 也不要一咳嗽就用:很多时候咳嗽是不需要太担心的,它是在帮身体排出痰液。

 

国内指南指出需要做雾化药物治疗的常见疾病有:

① 哮喘

② 急性毛细支气管炎

③ 伴喘息的急性支气管炎/肺炎

④ 伴咳痰的急性支气管炎/肺炎

⑤ 急性喉气管支气管炎

⑥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⑦ 感染后咳嗽

⑧ 支原体肺炎

⑨ 气管插管术中及术后

 

国外指南的雾化指征则更严格,在某些疾病中,如果没有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证明雾化药物利大于弊的,则均不推荐雾化。

 

雾化怎么做,效果好?

要让雾化的效果更好、副作用更小,家长需要注意这些问题:

1、做吸入治疗时,让宝宝尽量保持慢而深的呼吸,这样有利于微粒在下呼吸道和肺泡沉积。

2、在安静的状态下吸入。因为呼吸节律对吸入药雾微粒量有影响,宝宝哭吵时,吸气短促,药雾微粒主要以惯性运动方式留存在口咽部,影响雾化效果。

3、面罩尽可能密封、贴合面部,减少入眼的可能。

4、使用激素药物时,雾化前不要在面部涂抹油性面霜,雾化后要及时洗脸,减少药物在其他部位的吸收。同时多喝水的方式,减少药物在口咽部的残留。 

 

可以在家给娃做雾化吗?

除非急性期严重疾病状态需要住院,轻症患儿在家自行雾化都是是允许的。 

雾化器构造很简单,操作不复杂,给药方法简便,家长容易操作,一般都可以在家完成雾化治疗,其疗效与在医院雾化治疗基本是一致的。

 而且在家里做雾化治疗,一则可以避免交叉感染,二则宝宝对家里的环境熟悉,减少因恐惧造成的哭闹,更容易配合家长治疗。三则家长还可以灵活安排雾化时间。 

 

家长要注意的主要有两点:一是选择合适自身情况的雾化装置,二是治疗前后及时带宝宝评估,方便医生根据宝宝情况调整用药,同时观察和记录疾病发展。孩子本次的问题,是否需要雾化,家长一定要谨遵医嘱。尤其是涉及药物治疗时,更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相关疾病
更多